今秋,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拍卖将于10月10日举行,欣呈元明清书画珍品逾百,上至高古经典,下至明清精品,包括赵孟頫与康里巎巎书翰《致彦方札》、《复兄子渊右丞札》合卷、理学宗师王守仁与写真巨擘曾鲸作《天泉坐月诗画合卷》、董其昌临碑精品行楷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卷及「石渠宝笈」着录,董诰绘御制《渔具十咏》册等,精彩可期。
同时,承往季佳绩,第三部分的《扇海-小万柳堂旧藏明清书画扇面》上起吴门意趣,下迄四王吴恽精品,脉络清晰、流传有序,多长期借展于东京国立博物馆,并有多次着录出版,识者自珍。
赵孟頫《致彦方札》、
康里巎巎《复兄子渊右丞札》合卷
水墨纸本 手卷
(赵) 29 x 31.3 cm.
(康里) 32 x 73 cm.
估价:8,000,000 -16,000,000 港元
著录
王直《抑庵文后集》,卷十七,文渊阁四库全书本,页十九至二十
刻帖
《海山仙馆藏真续刻》,第十二册,〈康里子山复兄子渊右丞札〉,道光二十九年刻本
本卷集赵孟頫《致彦方札》和康里巎巎《复兄子渊右丞札》二札,随笔而成,率性自然,流露了书家的性情与心境,呈现出元代书法承袭晋唐,以王羲之为宗的书风。
论及元人书法,可称「书坛泰斗」之人非赵孟頫莫属。本卷赵札为致友人「彦方」,内容言及叙旧,并告即将远行。上款人「彦方」,即「刘彦方」,传世赵孟俯书迹中多有提及此人。此札行笔圆润,端正温雅,文辞流畅,言简意赅,惜个别字因纸墨年久而脱落。书风结体紧凑,行笔圆润,呈现晋人钟繇、二王一脉的风范,可明确是赵孟頫早年之笔。
元代书坛中必不可忽略的莫非康里巎巎,本幅康札为巎巎回复哥哥康里回回之信。康里兄弟二人皆善书,并为名臣,世号为「双璧」。康里巎巎是元代非汉族人士「汉化」趋势下在书法方面的代表人物。在赵孟頫「复古」思潮影响下的元代书坛,他研习法书道统,得晋人意。同时对后世书法也产生深远影响,饶介等皆得其传授。与赵孟頫与并称为「南赵北康」。
卷末有明代王直于宣德五年(1430)所书《前贤墨迹序》一文,著录于他的《抑庵集》。王直在跋文中记述父亲钟爱收藏,汇集唐宋元明家墨迹多种,王直将二札合装成卷,以便珍藏。《前贤墨迹序》楷书工整清丽,格调端庄恭敬。王直墨迹亦稀见。从本卷中的鉴藏印可知在清代由梁诗正、董诰、潘仕成递藏。后自晚清到现代,由厦门银行家马亦籛和马希百父子所藏。
今之古代书画市场能见到赵孟頫的书法已属不易,康里巎巎传世的墨迹更难觅其踪,「南赵北康」之翰墨双璧合卷,其珍贵更是不言而喻!
董诰 御制渔具十咏
设色纸本 二十开册
各16 x 9 cm. (20)
估价:8,000,000 -16,000,000 港元
著录
1.《石渠宝笈三编》,宁寿宫四,〈董诰书高宗纯皇帝御制渔具十咏并图(一册)〉
2.《御制诗四集》,卷七,页十八至二十,〈渔樵二十咏(有序)〉
3.《清宫陈设档》,道光年钞本,内廷外东路宁寿宫后区东路景福宫,第六十六,〈董诰画渔具十咏壹册〉
4.《清宫陈设档》,道光年钞本,年节各殿座陈设并册页档,(肆号) 〈董诰画渔具十咏壹册〉
5. 福开森、容庚编《历代着录画目正续编(全二册)》,页734,〈书高宗御制渔具十咏并图册〉
董诰(1740-1818),字雅伦,一字西京,号蔗林,董邦达子,浙江富阳人。乾隆二十八年进士,乾隆帝御批为二甲第一。乾隆三十六年入职南书房称「南书房行走」。后步步高升,得意仕途,累迁内阁学士,历工、户部侍郎,充《四库全书》馆副总裁。甚者,擢军机大臣职,充国史馆副总裁,监修高宗实录,谥「文恭」。
董诰为乾嘉两朝重要宫廷画家,为乾隆帝器重,其父董邦达书画兼优,飘逸隽秀,堪称妙手。董诰秉承家学,工书善画,篆隶妙得古法,享有时誉,画尤长山水。词臣画家以御制诗为本作画,为乾隆朝常见,本幅以《渔具十咏》为本,另有《樵具十咏》,亦为御制诗,令董诰绘,二本原为一合册,《樵具十咏》现藏上海博物馆中。综观本幅,各开山水皴法多变,不拘一格,风致隽逸。人物面目体态形神兼得,茅舍渔艇点划精细而微。树木草苇葱郁茂盛,浸润华滋,文人气息扑面而来,儒雅韵味值得深品。古意苍茫浑朴,又具天然山水的超逸,洵为清代词臣画家的佼佼者。
本幅封面及封底
董其昌 行楷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
水墨纸本 手卷
26 x 191.7 cm.
估价:2,000,000 - 4,000,000 港元
来源
纽约佳士得,中国书画,1987年12月11日,拍品编号42
董其昌喜爱抄经,《心经》尤是,经年累月抄写不辍。文献著录中董其昌书写的《心经》多为楷书册页,如本幅临碑行楷《心经》手卷难得一见。本卷临写《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》之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行笔流畅,敦实厚重,忠实于原碑笔法,保有金石力度。
《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》为书史名碑,历代研习王羲之书法者无不倾力于此碑,董其昌作为鉴藏家遍览当时的法书名画,对于碑学的考究和研习也非常注重。他曾寓目《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》的宋拓本(陕西省博物馆藏)并题之,所言之辞展现他对王羲之书法的深刻理解。对董其昌而言,此碑是除阁帖之外,尤为重视的王羲之书法模板。
此卷落款为「明礼部尚书董其昌临,天启五年(1625)七月朔日识。」董其昌时年七十一岁,此年一月赴南京任礼部尚书。次年董其昌又补写题跋于后,阐明为「大观察云来亲家」临。本幅来源有序,后附沈荃、韩崇及黄均跋,曾为清初王鸿绪所藏,后归潘奕隽之「三松堂」。
王守仁、曾鲸《天泉坐月诗画合卷》
水墨绢本 手卷
(曾) 28.8 x 129 cm.
(王) 24.9 x 94.4 cm.
估价:6,000,000 -12,000,000 港元
出版
石人和等辑,《宁波历代书画集》,宁波,宁波出版社,2006年,页179。
诗文著录
《王阳明先生全集》,卷之九,〈月夜二首〉,清印本,页二十九
阳明书翰罕于世,曾鲸画像俨若生,此二者合璧于一卷,实为难得。本幅王守仁诗文《月夜二首》着录于《王阳明先生全集》,为其与诸弟子歌于「天泉桥」,天泉桥位于浙江会稽,为王氏晚年一重要里程碑,所谓「天泉桥证道」中王阳明提出「四有」之说,奠定了其「心学宗师」之地位。王守仁书从王羲之,以心学入手,潇然自得,徐渭称其「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」,朱彝尊亦评曰「书法通神,足为临池之模范」,水平之高,可见一斑。
曾鲸以善作人像成大名,以墨为骨,创「波臣派」,广为名士绘像,今流传之董其昌、陈继儒、项子京、王时敏、黄道周等重要文士肖像皆出其手。阳明早波臣百余年,然其肖像传于世,文人雅士将其奉为与孔、孟齐名之「圣贤像」,广受喜爱,需求巨大。阳明山人画像之用,有感怀其人者、取之对坐者、祭拜供奉者等,一时蔚为风尚,如曾波臣般写真巨擘自不可免,阳明形象熟捻于心。本幅以白描写成,妙得神情,风骨自现。
梅清 黄山光明顶图
水墨纸本 立轴
75.8 x 47.4 cm.
估价:2,000,000 - 4,000,000 港元
诗文著录:
梅清撰,《瞿山诗略》,三十三卷,首一卷,康熙三十二年刻本,见于《清代诗文集汇编》,第85册,上海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1年,页658。
印鉴著录:
上海博物馆编,《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》,〈梅清〉,「渊公」印,编号第60,上海,文物出版社,1987年,页867。
黄山以奇松、怪石、云海、温泉、冬雪「五绝」,历来为香客游人、文人雅士游访流连之地。黄山画派和新安画派亦从而形成,其中,梅清与渐江、石涛合称「黄山三大巨子」。
本幅绘黄山「光明顶」,画中前景绘土坡矾头,土坡上古松数株,兼杂以竹丛,竹丛中有茅屋两间,是大悲院;中景云烟遮断,山峰上有高台,筑凉亭一,松树八株,竹丛,与远近,形状大小不一的火焰型石笋矼近廿峰,奇形怪状,饶有意趣;远景顶峰呈锥形平台上即是光明顶,矾头左上侧有一高士状似仙人坐卧其上。全画处处是笔墨,笔笔见韵致,谨严疏放,清朗缜密,众法毕具,皆为梅氏独特的「渴笔焦墨」法。
此幅与北京故宫所藏梅清《黄山天都峰图轴》、《莲花峰图轴》遥相应和,三幅皆巨幛,约六尺对开,创作年代、款识、纸张、印章、印泥皆同类,所绘集成所谓「黄山三大主峰」,可推断为同一系列之作。
本幅渊公自题光明顶五律诗,诗中云「仙踪」、「崆峒」等,可见光明顶时应为人烟稀至,世所未知之宝地,彷若仙境,以笔墨载之传世,可谓梅清黄山题材中成熟代表作之一。
方琮 山水图
设色纸本 立轴
205 x 91 cm.
估价:2,000,000 - 4,000,000 港元
著录
1. 《石渠宝笈三编》,延春阁三六,〈方琮画山水〉,见薛永年、王连起主编,《石渠宝笈》,三编五,故宫出版社,江西美术出版社,2014年,页7838。
2. 《御制诗三集》,卷八十三,页十五,见《御制诗文全集》,第五册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1993年,页594。
方琮(生卒年不详),师从张宗苍(1686-1756),据内务府造办处《各作成活计清文件如意馆》记载,二人在乾隆十六年(1751)五月底、六月初先后进宫成宫廷画师,有学者认为其师徒关系早在进宫前已开始。其画作造诣深得张宗苍之精髓,是王原祁一脉的第三代传人,「四王」山水画风风靡宫廷多时之其中推手。其山水作品以大幅为主,或作贴落,多为装饰宫殿和各处行宫墙面之用。方琮的作品被《石渠宝笈·续编》、《石渠宝笈·三编》收录的共有四十八件,本幅则为其中一件。
《石渠宝笈三编》,延春阁三六,〈方琮画山水〉,见薛永年、王连起主编,《石渠宝笈》,三编五
本幅画面重林迭嶂,由近至远层层伸延,流水滞瀑布穿插在山石间,另有亭台楼阁作点缀,构图紧密丰富,布局严谨,但繁中带静,描写出清幽人间。上有乾隆御题诗一首,准确描写画中意境,纪年为乾隆三十四年(1769),亦钤有亁隆帝及嘉庆帝印章多方,并收录于《石渠宝笈三编》。方琮一直到乾隆四十三年(1778)时仍在宫中供职,推算本幅应为其盛年之作,见证「四王」山水之传承。
王翚 连山积雪
浅绛纸本 立轴
92 x 58 cm.
估价:1,000,000 - 2,000,000 港元
来源
纽约佳士得,中国书画,1993年12月1日,拍品编号251
纽约苏富比,中国古代书画,2013年3月21日,拍品编号609
纽约苏富比,中国古代书画,2014年9月18日,拍品编号807
被康熙皇帝御赐「山水清晖」的清初四王之一王翚,在绘制《南巡图》前,已在艺坛甚为瞩目,凭其高超的仿古造诣,名重一时。清周亮工 《读画录》记:「吴下人多倩其作,装潢为伪,以愚好古者。虽老于鉴别,亦不知为近人笔」可见一斑。布衣王翚,字石谷,号耕烟山人、乌目山人,江苏常熟人,其师王鉴因欣赏他的天生材禀,亲加提携,曾命他「学古法书数月,乃亲指授古人名迹稿本,遂大进。」后经王鉴引荐,师从王时敏,命摹家藏名迹,并屡屡赞之,使得其钻研古人画法有所依据,如斯摹古学习之优势,也正好反映在本幅之中。其仿古堪称清代绝品,「无所不臻,唐宋以来,南北诸家冶于一炉,镕铸浑化,妙造自然」。本幅为期晚年所制,以曹知白笔意为本,画群峯积雪,天空及江水采淡墨晕染,益增冷冽,综以吴门山水特征,粗细有度,苍茫清润,融北入南,可谓精制。
张照 临董其昌《舞鹤赋》
水墨纸本 十二开册
各16.5 x 9.7 cm. (12)
估价:500,000 -1,000,000 港元
著录
邵松年著,《澄兰室古缘萃录》卷十二,光绪二十九年刻本,页十八
本册书于康熙六十一年(1722),张照是年32 岁,以翰林院侍读学士在南书房行走。十九岁即入庶吉的张照,文藻翰墨不让先辈,五十四年入值南书房,当时能在南书房任职者,皆翰林官员词臣中才品佼佼者。本幅写成时,张照已是康熙晚年青壮派领袖人物。张照所临,乃董其昌于万历三十四年六月初八日书之《舞鹤赋》,时年董其昌五十二岁,任湖广学政(自万历三十二年始)。此时董其昌的书法已进入大成期,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。董其昌书《舞鹤赋》现今流传版本甚多,流传最广者为收录于《玉烟堂董帖》中的版本。张照书法,初从董其昌入手,继而出入颜、米,天骨开张,气魄浑厚。尤擅行、楷书,精于「馆阁体」,吴德旋《初月楼论书随笔》称其:「书名最烜赫,其笔力沈鸷,洵足追步香光,而气韵远不逮。」
拍卖详情
香港苏富比
「扇海-小万柳堂旧藏明清书画扇面III」
「中国古代书画」
拍卖时间
10月10日